- 曾进群;杨芳;陈睿智;宋利祥;胡晓张;赵德骏;
为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城市洪涝治理模式由被动式末端治理向系统性源头管控转型,广东省广州市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城市规划阶段的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制度实施以来,在河涌水系空间管控、规划防洪排涝设施落地、海绵调蓄设施落实、内涝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2024年,广州市在481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洪涝安全评估落实了1001 km规划河湖水系控制线、1854万m~3容积的海绵调蓄设施。以广州实践为例梳理了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发展历程与成效,解析评估内容与要求。研究表明,洪涝安全评估是破解当前城市洪涝困局的关键创新机制:其一,将城市洪涝治理重心由“事后”移至“事前”,在城市规划阶段加大指导和监管力度,从源头把控洪涝安全底线;其二,通过多元措施统筹考虑、三维立体设防,有效提升了城市洪涝防御韧性。基于广州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探索经验,提出将洪涝安全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刚性约束,城市洪涝治理应从对抗性防御向韧性治理转变,强化洪涝风险分析技术及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此作为韧性城市建设启示,为国内同类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19期 No.1021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俊光;袁庆盟;卢家琦;余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高密度城区传统防洪设施面临着蓄洪容量与适配性之间的矛盾,难以满足快速响应与安全防御需求,亟须构建可快速部署、结构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防洪体系。提出蓄洪建筑系统(FBS)构想,以“零新增用地”为理念,通过“空间利用+主动调控”机制,创新利用建筑地下空间,将基坑肥槽转化为“蓄洪仓”,极端天气下将地下室切换为“蓄洪库”,形成建筑红线内洪涝蓄滞单元;依托“溢流控压”主动抗浮技术,通过“空间利用”拓展建筑结构功能,实现对城市内涝的“主动调控”,通过分级蓄洪策略确保在极端降雨时高效应对内涝风险。在“平时蓄水-预警排空-应急引洪”三级运行模式下,结合物联网调度平台实现区域分布式蓄洪网络。测算结果表明,常规占地1万m~2的2层地下空间,通过FBS技术建造,可提供约0.5万m~3的“蓄洪仓”与10万m~3的“蓄洪库”,建设成本降至传统系统的10%。建议将调蓄容量纳入控规刚性指标,辅以容积率奖励与财政补贴,推动FBS广泛应用,助力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No.1021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汉辉;张存慧;孟娜;傅兴安;刘少华;
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聚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突破城市发展“水”瓶颈。广东省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常住人口近2000万人,其供水安全尤为重要。以深圳市“三纵四横”水网体系中在密集建成区新建的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两大水网工程为背景,从勘察设计出发,重点针对超大城市水网建设必须面对的长距离深埋隧洞勘察作业安全控制、工程选线选址及选型、检修与运维、主要结构设计及运行期涉及的多目标耦合智慧水网调度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链条的系统研究,并给出系统解决方案,以期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及智慧运行,进而增强城市发展“水”韧性。
2025年19期 No.1021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