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春宏;张晓明;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建立,是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多赢的关键。在梳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形成原理与价值来源基础上,阐述其科学内涵。基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应与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解析,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制,提出适合不同侵蚀分区的多样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并辅以典型案例明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的形成、核算及实现过程。系统梳理了现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及转化实践,提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期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机制优化”与“场景拓展”的双向发力,探索因地制宜的价值实现实践路径,催生“水土保持+生态产业”首发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2期 No.1014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喜峰;姜承昊;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面临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的迫切需求。针对水资源传统核算方法局限性,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框架。首先,通过辨析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明确其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其次,构建“水资源-水生态资产-水生态资本”三维核算体系:在资源维度核算存量及可持续供给流量;在资产维度评估生态修复工程形成的资产效应;在资本维度采用影子价格法量化生态溢价,揭示生态产品的价值创造机制。进一步,创新性提出差异化价值实现模式的核算方法:在保护模式方面,以资源实物量核算为主导,强调生态功能维护;在修复模式方面,推行耦合政府主导的资源增量核算与市场主体的资产增值核算;在转化模式方面,依托生产函数分解生态资本影子价格。通过统筹存量与流量要素,区分三类模式核算导向,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水生态产品高效供给、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理论工具与实践范式。
2025年12期 No.101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晓龙;李凤翀;袁春;刘博;杨苏燕;
在各地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基础上,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转入具体政策工具的方案设计阶段,以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规模,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放大“首单交易”效应、促进优质水生态产品持续供给,围绕具体方案设计,在完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框架“水生态产品及价值—愿景与目标—政策工具—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规制、权属交易、征收税费、补贴、消除市场摩擦、宣传教育等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分析多元主体参与、定价机制、场景分类与产品开发、市场创建等关键问题,涉及倡导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引入资产评估方法、更新水生态产品开发的5项原则、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刺激需求等。从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水生态产品分配与再分配作用、激活市场主体与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并结合政策演进、数字技术赋能等展望中远期发展,以“水动能”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5年12期 No.1014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智广;金宇曦;赵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决策部署,在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工作流程、主要环节及其主要任务,包括:谋划环节,应统筹全域,研判生态产品及其经营运行保障措施,编制生态产品项目清单;设计环节,应科学确定生态产品,并纳入实施方案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建设环节,应做好监督检查,确保生态产业必需设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运营环节,应做好监督指导,保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双提升、可持续。这些基于水土保持工程全生命周期所细化的生态产品培育措施,对一体化推进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12期 No.1014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