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基于灌区数字孪生数据底板的时空多源多尺度融合框架构建
郭彪彪;何林华;霍宏旭;朱倩茜;庞志平;针对灌区数据种类多、格式不统一、监测频次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不一致、业务交叉多、数据融合难等问题,提出解决灌区数字孪生底板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的框架和方法。从灌区统一水利对象模型、对象融合(实体对象关系融合、倾斜摄影模型和BIM模型的融合、矢量对象与倾斜摄影模型的融合)、特征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特征融合、不同分辨率地形特征的融合)、数值融合(测站监测数据的融合、点数据和网格数据的空间尺度融合、降雨网格长中短期预报数据时空插值融合)等方面阐述多源数据融合路径。在欧阳海灌区项目实践中,提出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旱情监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淹没分析等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灌区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细节、由二维到三维等多层次可看、可用、可查的业务目标。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
许全喜;金中武;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经过多年治理,在控制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维系优良生态、促进航运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梳理归纳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上存在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蓄泄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河势不稳、滩槽冲淤变化对中下游干线航道的稳定构成一定威胁、河床冲刷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水环境质量尚未达到水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类别要求等。分析了在新阶段和新水沙条件下的两大新形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和江湖关系已发生变化并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调整。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沙变化特征、不同河型演变规律及影响效应,指出未来水沙情势及江湖关系变化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调整趋势,紧紧围绕多目标协同需求,施行了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及规划、河道及航道整治工程提升、完善河湖长制与监督管理措施、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等一系列保障河道安全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762亿元,巩固提升2.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的底线,提前两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征程上,各级水利部门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扛牢职责使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坝工技术升级
刘磊宁;<正>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江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我国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成为世界坝工技术创新和高坝建设的引领者。2023年12月4日—5日,由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与西班牙、日本和法国大坝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碾压混凝土坝暨胶结坝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基于打造“天府粮仓”视角的四川水资源保障对策思考
白绍斌;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四川水利着力加快构建完善区域现代化水网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片区水资源状况、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建管运长效机制的思路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