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水利专业模型体系研究与模型平台推广
靖争;王敏;崔冬冬;葛召华;沈超;水利专业模型在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防洪、水资源调配等水利核心业务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开发的水利专业通用模型当前在各流域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专业性强、普适性差等问题。基于此,构建了兼顾通用与专用的数字孪生水利专业模型体系,提出模型物理机制优化、模型算法改进、人工智能赋能和监测数据动态互馈“四位一体”优化策略,同时通过模型集成与封装、建模工具建设、多模型耦合以及交互处理等模型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结合黄河下游洪水预报调度、丹江口水库水质推演等应用示范,展示了模型耦合应用实际成效。最后探讨了模型平台推广应用机制,通过采用分级部署应用方式,构建面向不同层级的共建共享应用机制,并结合业务需求,拓展动态化、分业务多模型耦合方案。
水利数据要素构建与乘数效应激活路径
邹晓涛;金思凡;黄天称;张文强;童钟;依托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水利行业全力夯实水利数据要素发展基础。目前水利行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但是水利数据要素化过程尚未完成,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仍需加强,数据治理和融合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且面向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行业制度尚不完备,市场需求不明确,流通交易通道未打通,市场化场景尚需探索。总结水利数据要素化总体思路与任务,研究并提出了水利数据要素化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完善高质量水利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实现水利数据资产化,建立水利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多元流通的水利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水利数据要素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以数强基、以数增效、数字赋能、数惠民生”水利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激活路径。从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促进水利数据要素流通、夯实数字孪生水利算据基础、探索跨界协同的要素体系建设、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大语言模型发展研究及其在防洪“四预”平台智能交互的应用探讨
郭磊;冯钧;直伟;周思源;大语言模型(LLMs)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依托Transformer架构与自注意力机制,在超大规模参数下涌现出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为人类认知、思考、判断和决策提供辅助。当前大语言模型在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热点,特别是基于MOE融合架构的DeepSeek开源发布,为行业大模型应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路径,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热潮。“四预”是基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新型水利智能业务应用,具有专业性强、业务链条长、系统架构复杂等特点,功能完备,但在易用性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分析,首次提出了大模型智能交互L0至L3级分类体系,以意图识别和智能调用为切入点,研究其支撑“四预”平台的交互应用场景和实现技术路径,提出了通过优化“预设内容”和叠加具体问题增强大模型输出确定性的方法,并在通用大模型上进行测试,探索大模型智能调用“四预”平台专业模型的路径,为提升防洪“四预”的交互友好性提供了可行方案,同时也为大语言模型在水利智能业务中的深度应用提供参考。
城市洪涝智慧控制与社会系统响应思考及探讨
叶陈雷;徐宗学;李小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为有效应对城市洪涝问题,智慧控制技术与社会系统响应协同机制逐步成为研究的核心方向。综述了当前城市洪涝管理中三大关键领域,即城市洪涝数值模拟、城市洪涝调度控制与社会系统响应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城市洪涝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模拟手段;其次探讨了城市洪涝调度控制技术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多源数据集成与实时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社会系统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中的响应机制,突出社会参与、应急管理与公众意识在灾后恢复中的关键作用。旨在通过多角度讨论,推动城市洪涝灾害智慧防控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城市洪涝的模拟、控制与社会响应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并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其韧性。
深化河湖长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徐辉;张劲松;鞠茂森;吴宸晖;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河湖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河湖长制是河湖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举措,是河湖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系统总结了推进河湖长制的政策文件和实践探索,针对如何进一步推深做实河湖长制、高质量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结合全国各地的实践,研究梳理了深化河湖长制改革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包括河湖长制的应急之策与长效机制、河湖长制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河湖长的责任约定与履职到位、跨界河湖的生态产品与生态补偿机制、评估指标及考核体系的建立、公众参与热度与深度等。提出了深化改革相关建议:河湖长制深化发展需要创新机制,河湖长制高质量发展需要水利新质生产力,河湖保护治理需要尊重河流伦理,幸福河湖建设和管理需要新模式,河湖长制工作最终目标是建设“安全、健康、生态、美丽、和谐”的幸福河湖。
基于灌区数字孪生数据底板的时空多源多尺度融合框架构建
郭彪彪;何林华;霍宏旭;朱倩茜;庞志平;针对灌区数据种类多、格式不统一、监测频次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不一致、业务交叉多、数据融合难等问题,提出解决灌区数字孪生底板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的框架和方法。从灌区统一水利对象模型、对象融合(实体对象关系融合、倾斜摄影模型和BIM模型的融合、矢量对象与倾斜摄影模型的融合)、特征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特征融合、不同分辨率地形特征的融合)、数值融合(测站监测数据的融合、点数据和网格数据的空间尺度融合、降雨网格长中短期预报数据时空插值融合)等方面阐述多源数据融合路径。在欧阳海灌区项目实践中,提出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旱情监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淹没分析等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灌区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细节、由二维到三维等多层次可看、可用、可查的业务目标。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
许全喜;金中武;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经过多年治理,在控制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维系优良生态、促进航运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梳理归纳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上存在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蓄泄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河势不稳、滩槽冲淤变化对中下游干线航道的稳定构成一定威胁、河床冲刷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水环境质量尚未达到水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类别要求等。分析了在新阶段和新水沙条件下的两大新形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和江湖关系已发生变化并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调整。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沙变化特征、不同河型演变规律及影响效应,指出未来水沙情势及江湖关系变化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调整趋势,紧紧围绕多目标协同需求,施行了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及规划、河道及航道整治工程提升、完善河湖长制与监督管理措施、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等一系列保障河道安全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762亿元,巩固提升2.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的底线,提前两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征程上,各级水利部门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扛牢职责使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坝工技术升级
刘磊宁;<正>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江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我国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成为世界坝工技术创新和高坝建设的引领者。2023年12月4日—5日,由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与西班牙、日本和法国大坝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碾压混凝土坝暨胶结坝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基于打造“天府粮仓”视角的四川水资源保障对策思考
白绍斌;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四川水利着力加快构建完善区域现代化水网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片区水资源状况、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建管运长效机制的思路和举措。
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
汪恕诚这篇文章是为中国水利学会2000年年会准备的讲话提纲。1999年3月30日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那篇讲话,不能看作纯学术的理论文章,而是我从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是为了开展一场“中国水利如何面向21世纪”的大讨论,是尽作为领导的职责。同样,《水权和水市场》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水利经济学问题,但我绝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国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课题。我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
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
刘昌明<正> 面对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以水问题最为严峻。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事实上,水资源、水灾害与水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作为生态和环境核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资源正面效益;其过剩和不足的变化引起水旱灾害是负面效益;其质量演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正>(2019年9月18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那里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上个月,我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次来又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崔树彬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但水土 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纳入生态环境需 水量。
浅议都江堰的工程伦理和文化贡献
王忠静;张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丁一汇;在认识人类活动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起了关键性作用。自1990年以来的17年间,IPCC主要通过四次评估报告不断加深对人类活动引起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这是通过提供三个方面的证据实现的:(1)温室气体自工业化时代以来(1750年以后)的迅速增加,(2)近百年地表和对流层温度以及海洋温度明显增加的观测事实,(3)根据气候模式进行的对过去10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它证明,近百年气候变暖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但最近50年大部分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本文首先阐述人类活动在影响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争议也作了简略介绍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有重大影响,文中从大气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的变化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为采取适应措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左其亭;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目标的具体建议。
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
陈义勇;俞孔坚;"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对策——郑州“7·20”特大暴雨启示
陈文龙;杨芳;宋利祥;张大伟;刘培;陈高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是目前我国城市最突出的水患灾害。结合郑州"7·20"暴雨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主要特征、成因,从"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少损失"三个方面,提出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为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提升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提供新思路。
对河长制管理制度问题的思考
姜斌;概述了河长制探索十年来的发展与成效,表明推进河长制产生五大成效:促进掌握了主要河湖基本情况,促进加大了河湖整治力度,促进落实了河湖长效管理,促进形成了治河合力,促进改善了水环境。指出河长制管理制度对策:与现行水治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有机衔接,转变被动应急机制为常态实施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鼓励公众参与河长制。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报社
出版周期:半月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C座601室
邮政编码:10003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12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74/TV
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