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2025年13期
海河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关键问题及思路对策
乔建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期转向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对高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灾害天气、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在总结海河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工作成效基础上,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针对新形势下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中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优化、流域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等关键问题,从持续完善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工程体系、巩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深化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持续纵深推进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科学制定思路对策,加快推进新时期海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与路径
胡春宏;张晓明;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建立,是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多赢的关键。在梳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形成原理与价值来源基础上,阐述其科学内涵。基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应与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解析,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制,提出适合不同侵蚀分区的多样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并辅以典型案例明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的形成、核算及实现过程。系统梳理了现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及转化实践,提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期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机制优化”与“场景拓展”的双向发力,探索因地制宜的价值实现实践路径,催生“水土保持+生态产业”首发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框架研究
王喜峰;姜承昊;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面临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的迫切需求。针对水资源传统核算方法局限性,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框架。首先,通过辨析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明确其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其次,构建“水资源-水生态资产-水生态资本”三维核算体系:在资源维度核算存量及可持续供给流量;在资产维度评估生态修复工程形成的资产效应;在资本维度采用影子价格法量化生态溢价,揭示生态产品的价值创造机制。进一步,创新性提出差异化价值实现模式的核算方法:在保护模式方面,以资源实物量核算为主导,强调生态功能维护;在修复模式方面,推行耦合政府主导的资源增量核算与市场主体的资产增值核算;在转化模式方面,依托生产函数分解生态资本影子价格。通过统筹存量与流量要素,区分三类模式核算导向,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水生态产品高效供给、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理论工具与实践范式。
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设计方案相关问题研究
高晓龙;李凤翀;袁春;刘博;杨苏燕;在各地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基础上,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转入具体政策工具的方案设计阶段,以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规模,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放大“首单交易”效应、促进优质水生态产品持续供给,围绕具体方案设计,在完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框架“水生态产品及价值—愿景与目标—政策工具—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规制、权属交易、征收税费、补贴、消除市场摩擦、宣传教育等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分析多元主体参与、定价机制、场景分类与产品开发、市场创建等关键问题,涉及倡导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引入资产评估方法、更新水生态产品开发的5项原则、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刺激需求等。从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水生态产品分配与再分配作用、激活市场主体与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并结合政策演进、数字技术赋能等展望中远期发展,以“水动能”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基于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
李智广;金宇曦;赵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决策部署,在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工作流程、主要环节及其主要任务,包括:谋划环节,应统筹全域,研判生态产品及其经营运行保障措施,编制生态产品项目清单;设计环节,应科学确定生态产品,并纳入实施方案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建设环节,应做好监督检查,确保生态产业必需设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运营环节,应做好监督指导,保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双提升、可持续。这些基于水土保持工程全生命周期所细化的生态产品培育措施,对一体化推进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雄安新区智慧水务管理系统顶层设计研究
王思如;杨松;刘欣;杨光;陈真;邓巍;孙金华;田园;为支撑雄安新区水利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平管理,以洪涝预报调度、河淀生态补水、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效能提升、河淀生态修复、水利工程智能运营、水行政服务创新及水文化传承保护等核心业务需求为导向,基于雄安云与综合数据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物联网平台、CIM平台等数字底座,对雄安新区多源协同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进行了顶层设计。布局整合“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淀泊、骨干河流和水利工程的精细化数据底板,构建“气象数值预报-水利专业模型-智能算法”技术体系,开发“1+2+N”业务应用系统。采用“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实施路径,优先完成防洪排涝与河淀补水的“四预”功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市涉水事务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并进行多源数据融合、模型耦合与系统开发,以期提升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雄安新区水系统的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农业节水对策研究
邢西刚;李溦;李云玲;任贺靖;苗平;郑和祥;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节水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关键举措,尤其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通过解析农业节水内涵,总结新时期节水内涵主要为处理好农业节水与粮食产能提升用水需求、农田生态系统、开源增供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期农业节水理念。系统分析我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后备资源等情况,科学识别出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为东北及西北地区。基于水-土-粮-生协同发展的农业节水特性,开展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现状分析及问题识别,发现存在新质生产力发挥不充分、农业节水科技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水-土-粮关系不匹配、粮食生产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土-生关系不协调、农业过度开发加重区域水资源短缺、引发生态环境等问题。结合未来对粮食产能、生态修复及全面节约集约的形势需求,提出发展绿色、高效、智慧农业,东北地区节水增粮提档升级,西北地区深度节水控水,推进节水与开源并举,为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发展规划、行业政策制定及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成效与发展思考
顾涛;王一之;沈莹莹;吴迪;齐成红;郑建行;数字孪生灌区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手段,是提升灌区管理能力、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灌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梳理了数字孪生灌区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建设成效,分析了区别于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孪生灌区技术特征。在总结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进展基础上,对当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还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共享机制不完善、技术适配性不足、建管运维资金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构建标准体系、畅通数据共享渠道、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培育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旨在为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数字孪生淠史杭灌区建设实践与成效分析
黄娟;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是智慧水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农村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以数字孪生淠史杭灌区建设为例,系统探讨其实践路径与成效。淠史杭灌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要求,以“管用、实用、好用”为目标,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在已有信息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灌区雨情、水情、工情、农情、气象等全要素数据采集设施,夯实数据基础。通过整合灌区水情与调度历史数据,配套开发供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渠道防汛调度、供水调度等模型,构建数字孪生淠史杭灌区管理平台,深化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关键业务智能化应用。通过“前端感知+数据底板+专题模型”方式融合相关业务,提升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供水科学调度和渠道防洪“四预”能力。分析该平台在来水预报、需水预测、配水预演、水量调度、供水节水、渠道防汛6个方面的应用成效,可为同类灌区数字孪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数字孪生灌区内涵解析及建设思路与关键技术
蒋云钟;冶运涛;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从水网系统视角首次构建数字孪生灌区多维度认知体系,为复杂灌区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解构工程设施链、水资源系统网与管理主体群三维耦合关系,提出灌区水网具有层级复杂性、动态耦合性、功能复合性、区域差异性及业务协同性五大核心特性,并从特征维度、功能维度、协同维度三重维度解析数字孪生灌区内涵。研究突破传统灌区管理范式,以工程安全运行、水量科学调度、控制自动智能、管理协同高效、应急敏捷响应和服务主动便捷等业务目标为导向,构建“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定量化评估”五阶闭环优化路径,形成以立体感知、墒情预报、动态评价、水量调度、远程控制为技术主线,以调水优化、输水仿真、智能控制、精准配水、高效用水为关键技术的数字孪生灌区智能体框架。该框架实现了灌区水网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机理-知识”驱动的范式转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复杂灌区系统中的深化应用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新时期水资源调配的关键问题与实施路径
王浩;游进军;王婷;蒋云钟;李君宇;水资源调配是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发挥水网整体效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当前,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国家水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正在同步推进实施,“四水四定”“适水发展”理念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并落实到行业管理中,水资源调配要求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时期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以水论水”“以需定供”模式的水资源调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提高认识、把准问题并抓住机遇,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在分析新时期水资源调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在调配范围和决策方向、调配路径分析、供需形势判断、调配措施制定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按照切实遵循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空间均衡”、落实“以水定需”调配原则,分析了解决的方案和应对措施。针对存在问题,从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工具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水资源调配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相关成果可为区域行业发展规划、水利工程优化布局、涉水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借鉴参考。
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
汪恕诚这篇文章是为中国水利学会2000年年会准备的讲话提纲。1999年3月30日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那篇讲话,不能看作纯学术的理论文章,而是我从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是为了开展一场“中国水利如何面向21世纪”的大讨论,是尽作为领导的职责。同样,《水权和水市场》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水利经济学问题,但我绝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国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课题。我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
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
刘昌明<正> 面对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以水问题最为严峻。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事实上,水资源、水灾害与水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作为生态和环境核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资源正面效益;其过剩和不足的变化引起水旱灾害是负面效益;其质量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正>(2019年9月18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那里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上个月,我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次来又
浅议都江堰的工程伦理和文化贡献
王忠静;张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丁一汇;在认识人类活动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起了关键性作用。自1990年以来的17年间,IPCC主要通过四次评估报告不断加深对人类活动引起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这是通过提供三个方面的证据实现的:(1)温室气体自工业化时代以来(1750年以后)的迅速增加,(2)近百年地表和对流层温度以及海洋温度明显增加的观测事实,(3)根据气候模式进行的对过去10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它证明,近百年气候变暖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但最近50年大部分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本文首先阐述人类活动在影响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争议也作了简略介绍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有重大影响,文中从大气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的变化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为采取适应措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左其亭;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目标的具体建议。
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
陈义勇;俞孔坚;"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对策——郑州“7·20”特大暴雨启示
陈文龙;杨芳;宋利祥;张大伟;刘培;陈高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是目前我国城市最突出的水患灾害。结合郑州"7·20"暴雨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主要特征、成因,从"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少损失"三个方面,提出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为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提升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提供新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报社
出版周期:半月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C座601室
邮政编码:10003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12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74/TV
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