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2025年14期
太湖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思路及主要对策思考
朱威;太湖流域片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全国经济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承担着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升流域片水安全保障水平,对全面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助推流域片内各省(直辖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十四五”流域片水安全保障工作成效和现实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流域片水安全保障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探讨“十五五”时期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思路和主要对策,提出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推动流域片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初步明确构建安全韧性的防洪减灾体系、打造互联互通的优质供水网络、建设造福人民的全域幸福河湖、纵深推进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提升水治理智慧化水平五大方面主要任务,为编制高质量的太湖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
新时期水资源调配的关键问题与实施路径
王浩;游进军;王婷;蒋云钟;李君宇;水资源调配是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发挥水网整体效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当前,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国家水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正在同步推进实施,“四水四定”“适水发展”理念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并落实到行业管理中,水资源调配要求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时期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以水论水”“以需定供”模式的水资源调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提高认识、把准问题并抓住机遇,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在分析新时期水资源调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在调配范围和决策方向、调配路径分析、供需形势判断、调配措施制定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按照切实遵循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空间均衡”、落实“以水定需”调配原则,分析了解决的方案和应对措施。针对存在问题,从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工具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水资源调配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相关成果可为区域行业发展规划、水利工程优化布局、涉水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借鉴参考。
数字孪生黄河“全链条”建设思考与实践
于海泓;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是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体系,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有力驱动和强力支撑。通过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推动黄河流域治水业务发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回顾了治黄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分析了信息化各环节之间当前存在的协同不足等问题,阐明了数字孪生黄河“全链条”建设的背景、意义和基础,基于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需求提出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管理、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全链条”建设思路,明确了主要框架、逻辑关系及关键技术。整体框架设计划分为构建黄河数字孪生平台、完善黄河信息基础设施、构建“2+N”业务应用、完善黄河网络安全体系和保障体系,探讨了“全链条”各环节的协同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推动打造前后衔接、左右关联、上下贯通的有机整体,阐述了初步取得的实践成果及经验,以期为数字孪生黄河及其他流域数字孪生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数字孪生灌区内涵解析及建设思路与关键技术
蒋云钟;冶运涛;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从水网系统视角首次构建数字孪生灌区多维度认知体系,为复杂灌区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解构工程设施链、水资源系统网与管理主体群三维耦合关系,提出灌区水网具有层级复杂性、动态耦合性、功能复合性、区域差异性及业务协同性五大核心特性,并从特征维度、功能维度、协同维度三重维度解析数字孪生灌区内涵。研究突破传统灌区管理范式,以工程安全运行、水量科学调度、控制自动智能、管理协同高效、应急敏捷响应和服务主动便捷等业务目标为导向,构建“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定量化评估”五阶闭环优化路径,形成以立体感知、墒情预报、动态评价、水量调度、远程控制为技术主线,以调水优化、输水仿真、智能控制、精准配水、高效用水为关键技术的数字孪生灌区智能体框架。该框架实现了灌区水网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机理-知识”驱动的范式转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复杂灌区系统中的深化应用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成效与发展思考
顾涛;王一之;沈莹莹;吴迪;齐成红;郑建行;数字孪生灌区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手段,是提升灌区管理能力、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灌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梳理了数字孪生灌区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建设成效,分析了区别于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孪生灌区技术特征。在总结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进展基础上,对当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还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共享机制不完善、技术适配性不足、建管运维资金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构建标准体系、畅通数据共享渠道、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培育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旨在为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基于灌区数字孪生数据底板的时空多源多尺度融合框架构建
郭彪彪;何林华;霍宏旭;朱倩茜;庞志平;针对灌区数据种类多、格式不统一、监测频次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不一致、业务交叉多、数据融合难等问题,提出解决灌区数字孪生底板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的框架和方法。从灌区统一水利对象模型、对象融合(实体对象关系融合、倾斜摄影模型和BIM模型的融合、矢量对象与倾斜摄影模型的融合)、特征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特征融合、不同分辨率地形特征的融合)、数值融合(测站监测数据的融合、点数据和网格数据的空间尺度融合、降雨网格长中短期预报数据时空插值融合)等方面阐述多源数据融合路径。在欧阳海灌区项目实践中,提出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旱情监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淹没分析等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灌区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细节、由二维到三维等多层次可看、可用、可查的业务目标。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
许全喜;金中武;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经过多年治理,在控制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维系优良生态、促进航运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梳理归纳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上存在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蓄泄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河势不稳、滩槽冲淤变化对中下游干线航道的稳定构成一定威胁、河床冲刷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水环境质量尚未达到水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类别要求等。分析了在新阶段和新水沙条件下的两大新形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和江湖关系已发生变化并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调整。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沙变化特征、不同河型演变规律及影响效应,指出未来水沙情势及江湖关系变化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调整趋势,紧紧围绕多目标协同需求,施行了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及规划、河道及航道整治工程提升、完善河湖长制与监督管理措施、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等一系列保障河道安全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762亿元,巩固提升2.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的底线,提前两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征程上,各级水利部门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扛牢职责使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坝工技术升级
刘磊宁;<正>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江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我国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成为世界坝工技术创新和高坝建设的引领者。2023年12月4日—5日,由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与西班牙、日本和法国大坝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碾压混凝土坝暨胶结坝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基于打造“天府粮仓”视角的四川水资源保障对策思考
白绍斌;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四川水利着力加快构建完善区域现代化水网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片区水资源状况、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建管运长效机制的思路和举措。
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
汪恕诚这篇文章是为中国水利学会2000年年会准备的讲话提纲。1999年3月30日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那篇讲话,不能看作纯学术的理论文章,而是我从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是为了开展一场“中国水利如何面向21世纪”的大讨论,是尽作为领导的职责。同样,《水权和水市场》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水利经济学问题,但我绝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国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课题。我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
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
刘昌明<正> 面对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以水问题最为严峻。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事实上,水资源、水灾害与水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作为生态和环境核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资源正面效益;其过剩和不足的变化引起水旱灾害是负面效益;其质量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正>(2019年9月18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那里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上个月,我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次来又
浅议都江堰的工程伦理和文化贡献
王忠静;张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丁一汇;在认识人类活动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起了关键性作用。自1990年以来的17年间,IPCC主要通过四次评估报告不断加深对人类活动引起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这是通过提供三个方面的证据实现的:(1)温室气体自工业化时代以来(1750年以后)的迅速增加,(2)近百年地表和对流层温度以及海洋温度明显增加的观测事实,(3)根据气候模式进行的对过去10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它证明,近百年气候变暖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但最近50年大部分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本文首先阐述人类活动在影响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争议也作了简略介绍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有重大影响,文中从大气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的变化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为采取适应措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左其亭;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目标的具体建议。
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
陈义勇;俞孔坚;"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对策——郑州“7·20”特大暴雨启示
陈文龙;杨芳;宋利祥;张大伟;刘培;陈高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是目前我国城市最突出的水患灾害。结合郑州"7·20"暴雨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主要特征、成因,从"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少损失"三个方面,提出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为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提升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提供新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报社
出版周期:半月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C座601室
邮政编码:10003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12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74/TV
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