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提高我国极端强降水及洪涝灾害应对能力
仲志余 ;张建云 ;丁一汇 ;王浩 ;王会军 ;夏军 ;许小峰 ;巢清尘 ;周天军 ;陈海山 ;杨修群 ;张祥伟 ;刘志雨 ;李原园 ;王建华 ;王国庆 ;赵钟楠;<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特邀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就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及洪涝灾害风险形势和发展趋势、极端强降水影响及提高洪涝灾害应对能力开展了专题咨询,形成以下共识和咨询建议。
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高玉生;王国岗;赵文超;陈亚鹏;衣雪峰;全面提升工程勘测数字化服务水平对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至关重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深化勘测生产全要素的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推动勘测设计工作提质增效、数字赋能和地质风险的智能预警与管控十分必要。针对我国水利行业勘测领域数字孪生认识不统一、成果碎片化及技术路线尚不成熟等现状,根据水利工程勘测工作特点,提出了建立“数字采集—建模仿真—孪生应用—标准建设”的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协同机制,明确了水利工程勘测领域数字孪生的内涵、应用需求、建设内容及关键技术,构建了水利工程勘测数字孪生平台。水利工程勘测数字孪生平台包括“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二三维实景编录系统、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岩质边坡设计系统、水利工程勘测“一张图”系统及岩土施工管控系统等,实现勘测全流程数字化作业及成果交付。实践表明,这一技术与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动态管控,可为水利行业数字孪生提供可借鉴方案,助力智慧水利建设。
未来“水利5.0”构想及研究展望
左其亭;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科学研判未来水利发展趋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水利4.0”基础上提出“水利5.0”构想,初步研判“水利5.0”应为共生水利阶段,大约在2036—2060年,其主要特点是:以比较完善的水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建设、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以人水关系和谐共生为基本水情,开展综合性“大水利”工作。阐述了提出“水利5.0”的缘由,描述了“水利5.0”框架,即该阶段应已形成水利相关的多层面和谐共生局面、相对比较完善的水利支撑体系以及和谐共生的水利发展形态;提前谋划了“水利5.0”到来前的10年(2025—2035年)应开始的准备,即思想准备、行政准备、工程准备、技术准备、教育准备;最后从理论方法、技术研发、生态建设、智慧服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6个方面,简要预测了“水利5.0”阶段(2036—2060年)的重点研究方向,可为水利战略布局和水利科技发展预测提供参考。
我国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演进逻辑与启示
曾珏;赵钟楠;杨晓茹;“十二五”以来五年规划中的目标指标,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发展理念和方向。基于“十二五”至“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公开政策文本,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其目标指标体系演进路径与结构变迁,揭示新时代我国水利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转型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从早期以工程建设与供水保障为主导,逐步发展为涵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和数字智慧治理的多目标复合体系。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从以工程水利为主逐步转向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并重,并进一步走向智能现代治理相融合的方向,这一过程反映出国家治水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侧重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节约集约与生态协同,体现了水利在国家经济战略中定位的提升与转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五类分析框架,明确其演变特征,为理解新时期治水逻辑提供结构化视角,并为“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指标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城市洪涝源头治理与韧性提升——广州市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与成效
曾进群;杨芳;陈睿智;宋利祥;胡晓张;赵德骏;为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城市洪涝治理模式由被动式末端治理向系统性源头管控转型,广东省广州市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城市规划阶段的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制度实施以来,在河涌水系空间管控、规划防洪排涝设施落地、海绵调蓄设施落实、内涝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2024年,广州市在481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洪涝安全评估落实了1001 km规划河湖水系控制线、1854万m3容积的海绵调蓄设施。以广州实践为例梳理了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发展历程与成效,解析评估内容与要求。研究表明,洪涝安全评估是破解当前城市洪涝困局的关键创新机制:其一,将城市洪涝治理重心由“事后”移至“事前”,在城市规划阶段加大指导和监管力度,从源头把控洪涝安全底线;其二,通过多元措施统筹考虑、三维立体设防,有效提升了城市洪涝防御韧性。基于广州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探索经验,提出将洪涝安全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刚性约束,城市洪涝治理应从对抗性防御向韧性治理转变,强化洪涝风险分析技术及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此作为韧性城市建设启示,为国内同类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提高我国极端强降水及洪涝灾害应对能力
<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特邀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就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及洪涝灾害风险形势和发展趋势、极端强降水影响及提高洪涝灾害应对能力开展了专题咨询,形成以下共识和咨询建议。一、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防御难度加大据统计,2015—2024年,全国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持续上升,平均年暴雨日数比1991—2020年平均值多11%。
华北地区深层地下水回补修复试点研究与思考
华北地区目前仍然存在深层承压水超采问题,且深层承压水补给更新困难,含水层难以实现自然恢复,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长期存在,进一步引发了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损害、地质灾害,对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造成持续影响。针对华北地区深层地下水超采与亏空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压采、补给、回灌”的系统治理修复模式,介绍了4处建成的深层水回补试验场条件及实施回补试验取得的进展,总结了依托回补试验开展的各项专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梳理了回补试点存在的试验周期短、研究不充分、水源待优化、试验场需完善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深化长期试验、优化回补区域与水源、加强防堵促渗技术研发、强化科技支撑、开展回补效果评估、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及加大专项经费支撑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系统开展深层地下水回补修复、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灌区数字孪生数据底板的时空多源多尺度融合框架构建
郭彪彪;何林华;霍宏旭;朱倩茜;庞志平;针对灌区数据种类多、格式不统一、监测频次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不一致、业务交叉多、数据融合难等问题,提出解决灌区数字孪生底板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的框架和方法。从灌区统一水利对象模型、对象融合(实体对象关系融合、倾斜摄影模型和BIM模型的融合、矢量对象与倾斜摄影模型的融合)、特征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特征融合、不同分辨率地形特征的融合)、数值融合(测站监测数据的融合、点数据和网格数据的空间尺度融合、降雨网格长中短期预报数据时空插值融合)等方面阐述多源数据融合路径。在欧阳海灌区项目实践中,提出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旱情监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淹没分析等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灌区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细节、由二维到三维等多层次可看、可用、可查的业务目标。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
许全喜;金中武;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经过多年治理,在控制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维系优良生态、促进航运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梳理归纳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上存在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蓄泄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河势不稳、滩槽冲淤变化对中下游干线航道的稳定构成一定威胁、河床冲刷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水环境质量尚未达到水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类别要求等。分析了在新阶段和新水沙条件下的两大新形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和江湖关系已发生变化并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调整。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沙变化特征、不同河型演变规律及影响效应,指出未来水沙情势及江湖关系变化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调整趋势,紧紧围绕多目标协同需求,施行了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及规划、河道及航道整治工程提升、完善河湖长制与监督管理措施、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等一系列保障河道安全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762亿元,巩固提升2.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的底线,提前两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征程上,各级水利部门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扛牢职责使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坝工技术升级
刘磊宁;<正>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江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我国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成为世界坝工技术创新和高坝建设的引领者。2023年12月4日—5日,由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与西班牙、日本和法国大坝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碾压混凝土坝暨胶结坝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
汪恕诚这篇文章是为中国水利学会2000年年会准备的讲话提纲。1999年3月30日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那篇讲话,不能看作纯学术的理论文章,而是我从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是为了开展一场“中国水利如何面向21世纪”的大讨论,是尽作为领导的职责。同样,《水权和水市场》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水利经济学问题,但我绝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国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课题。我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
刘昌明<正> 面对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以水问题最为严峻。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事实上,水资源、水灾害与水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作为生态和环境核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资源正面效益;其过剩和不足的变化引起水旱灾害是负面效益;其质量演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正>(2019年9月18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那里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上个月,我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次来又
浅议都江堰的工程伦理和文化贡献
王忠静;张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丁一汇;在认识人类活动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起了关键性作用。自1990年以来的17年间,IPCC主要通过四次评估报告不断加深对人类活动引起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这是通过提供三个方面的证据实现的:(1)温室气体自工业化时代以来(1750年以后)的迅速增加,(2)近百年地表和对流层温度以及海洋温度明显增加的观测事实,(3)根据气候模式进行的对过去10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它证明,近百年气候变暖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但最近50年大部分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本文首先阐述人类活动在影响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争议也作了简略介绍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有重大影响,文中从大气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的变化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为采取适应措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左其亭;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目标的具体建议。
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
陈义勇;俞孔坚;"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对策——郑州“7·20”特大暴雨启示
陈文龙;杨芳;宋利祥;张大伟;刘培;陈高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是目前我国城市最突出的水患灾害。结合郑州"7·20"暴雨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主要特征、成因,从"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少损失"三个方面,提出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为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提升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提供新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正>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方针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报社
出版周期:半月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C座601室
邮政编码:10003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12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74/TV
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